确定煤泥烘干设备的热源类型,需围绕煤泥特性、环保要求、产能规模、成本与厂区条件五大核心因素综合判断,避免热源与需求错配导致效率低或成本高,具体逻辑如下:
首先看煤泥特性与环保约束。若煤泥水分高(>50%)、黏结性强,需热量稳定的热源(如燃煤、燃气炉);若煤泥含硫等腐蚀性成分,优先选间接加热式(如蒸汽换热器)防设备腐蚀。环保敏感区(如京津冀)需排除未脱硫的小型燃煤炉,优先天然气、电或生物质炉;非敏感区且煤泥有热值,可将干煤泥掺烧入燃煤炉降成本。
再结合产能规模选热源。小规模产能(<5t/h)选灵活型热源,如燃气炉(启停快)、电加热炉(初期投资低),适配间歇性生产;大规模产能(>10t/h)需热量持续的热源,如循环流化床燃煤炉(热量输出大)、余热锅炉(若厂区有余热),避免频繁补能影响效率。
最后权衡成本与厂区条件。煤炭资源丰富地区,燃煤炉燃料成本最低(但需算环保设备投入);天然气管网覆盖区,燃气炉热效率高(>90%)但需承担气价波动风险;农业区选生物质炉(秸秆/木屑燃料易获取),但要确保燃料供应链稳定;厂区有富余电力(如自备电厂),电加热炉零排放且运维简单,适合对环保要求极高的场景。